2012年2月11日

不需要鎗的女孩—《The Lady》

本文可能透露部分劇情 


        Luc Besson筆下的女性,全都非常強勢,《Subway》裡的Helena、《Nikita》裡的Nikita、《Joan of Arc》裡的Joan、《Colombiana》裡的Cataleya......而鎗(武器)在這些女性手上就更突顯出她們的強勢。電影的主角昂山素姬亦是一位十分強勢的女性,由Lus Besson執導絕對十分適合。

        然而,昂山素姬這位強勢的女性,由始至終都沒有拿起過鎗(武器),一方面是因為要顧及真實的故事,但另一方,是因為昂山素姬比Lus Besson所創造的一切女性角色都要強大得多,強大到一個程度,她不需要任何武器,因為她本身就是最強大的武器。

        電影其中一場,昂山素姬面對一字排開手執武器的士兵,仍然毫不驚慌,從容的邁步向前,最後手無寸鐵的她逼使了軍隊離開。這一場沒有甚麼對白,分鏡剪接都採取最直接易明的手法,但直接的表現方式就已經將昂山素姬的那種強大表露無遺。

「Your husbamd and son, or your country?」
「What kind of freedom is this.」

        家庭和國家之間的關係從來都不應是對立的,而應該是共存的,但緬甸政府只讓昂山素姬選擇其一。當一個人被逼在兩者之間作出訣擇的時候,我想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家庭。在電影中可以看到,昂山素姬在作出選擇的期間曾經猶疑過很久,畢竟這是一個不能回到的決定,但最後,昂山素姬都選擇以犧牲自己的家庭幸福作為代價,成就國家的未來,能夠作出這種決定才是她最強大的地方。

        故事情節方面,由於在一定程度上要忠於歷史的關係,電影的呈現不能過分的戲劇性,但就相對地犧牲了故事的吸引力,敘事上給人平鋪直敘的感覺,甚至可以說沒有高潮。但有一場處理得不錯,電影開頭昂山素姬的父親面對軍隊時閉目的一刻,在之後昂山素姬面對軍隊時再次出現,這個小動作非常完美地將昂山素姬和她的父親連結起來。

        電影使用了大量淺景深人物特寫鏡頭,有效地使觀眾的目光聚焦在人物的身上,但淺景深除了應用在人物特寫外,也應用到人民集會等場景,這些情況下則過分使用淺景深,在水平視角看過去,只能看清楚最前面的群眾,其餘的都糊成了一團,不能突顯大量人民結集的壯觀景象,甚至使數量龐大的群眾看上去比實際的少。

        另外,在一些昂山素姬與家人一起的鏡頭,導演使用了mid shot,讓我們看到她與家人之間的互動,告訴了我們,雖然昂山素姬雖然是如此強大,但說到底她也只不過是一個普通人。在得知丈夫的死訊的一刻,從一個top shot我們看到她蜷縮在地上哭,在面對人民的時候,她表現出強大的一面,但在背後,可能她只是一個弱小的女孩。

        在嚴肅的敘事中間,導演不忘加插一些幽默,例如士兵聽到鋼琴音時驚慌起來,然後昂山素姬的丈夫就說了一句「This is music.」,又,一個士兵守在昂山素姬的家門前,因為轉身而撞到門框......

        配樂方面,沒有刻意用上同一風格的音樂貫徹整部電影,但不同風格的音樂又能與劇情配合得恰到好處,該緊張的時候緊張,該悲傷的時候悲傷,在帶起電影的氣氛方面可謂十分稱職。



        最後昂山素姬將蘭花拋向圍欄外的僧侶,但故事仍未結束,因為

「The fight must go on.」




(由楊紫瓊飾演昂山素姬是電影的一種先天優勢,兩人在樣貌上確實有幾分相似。但電影有一點美中不足,就是語言的問題,既然在面前群眾演講那一場楊紫瓊能夠說緬甸語,為何她在面對一些政客軍人的時候是說英語,如果能夠像《賽德克‧巴萊》般強逼所有演員說賽德克語,「強逼」楊紫瓊除了面前孩子和丈夫,其餘所有時間都說緬甸語,效果必定更完美。)



0 留言:

發佈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