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3日
教師死了,教育也死了—《我的插班老師》
電影開首的一個長鏡頭,學生Simon捧著一大籃牛奶走到課室,怎料目睹在課室裡上吊自殺的老師,其餘的老師驚惶失惜,將學生趕離現場。一般印象中的學校,尤其是小學,應是溫暖、舒適、快樂的地方(儘管未必與現實相符),但電影一開始就藉著老師的自殺將這種印象徹底破壞,學校被塑造成一個可怕、冷漠、悲慘的地方,學生和老師的臉上都不再出現笑容。
這時Bachir Lazhar到學校要求做代課老師,他的名字的意思是「帶來好消息的人」,對於剛發生的自殺事件是一大諷刺,一個老師死了,卻換來一個好消息?Bachir Lazhar是一個扮演教師的騙子,他沒有高學歷,沒有任何教學經驗,卻成功騙來了一個教職。Bachir Lazhar的難民身份讓人思考到何謂「教師」,學校裡的教師全都擁有專業資格,有多年教育經驗,就只有他對教育一竅不通。是否只有在教育學院畢業,擁有大量證書,被賦予教育資格的人才能稱之為老師?那麼沒有受到認可,但對教育充滿熱誠的人又算不算是老師?到底誰是真正的教師?
Bachir Lazhar上任了一段時間後,一次課堂上,Alice讀出了一段文章,其中一句「但我們無法懲罰她,因為她已經死了」。相對於大人,面對死亡,孩子們能夠坦然面對,輕鬆說出「死」這個字,談論死亡的話題,不需顧忌,反而「大人比我們更驚青」,從來懼怕死亡的就只有大人。在自殺事件後,案發現場的牆即時重新粉刷,由原先溫暖的黃色變為冰冷的藍色,一方面顯示大人對死亡的恐懼,為了忘記死亡,不惜改變環境以欺騙自己,另一方面暗示著學校由這一刻開始變得冷漠。
原本在課堂上談論起自殺事件時,Bachir Lazhar都像其後大人一樣有所顧忌,可能是來自身為大人的顧忌,但更可能是受到其他教師的影響,即使他不怕跟學生討論死,但礙於教學上的規定,他都不敢多談,害怕因此失去教職。但之後Bachir Lazhar向學生讀出自己寫的關於死亡的寓言,讓學生指出當中的錯處,讓學生治療自己對於老師自殺事件的傷痛,在教學規定和教育之間,他選擇了教育,無視荒謬的規定,擺脫自身的顧忌。跟學生談論死亡的話題,不但是對學生的教育,同時也讓Bachir Lazhar自己正面面對失去家人的哀痛。
電影直到結束都沒有直接講出老師自殺的原因,但根據老師們之間的對話中的蛛絲馬跡,可以知道老師是被制度殺死,而家長就是幕後黑手。事源那位老師擁抱自己的學生Simon,但Simon不喜歡,為了報復,將事情說成「老師吻了他」,而教育制度訂明教師不能與學生有親密接觸,所以那位老師很有可能是因為「犯了錯」而決定自殺的。
然而這些荒謬的規則說到底是為了過份保護孩子的怪獸家長(這已成為了國際性問題)而設的,使到連體育老師都不能「觸碰」他的學生。老師為了安慰學生而擁抱他,尤其是對小學生,是正常不過的事,為甚麼家長的思想總是像明光社一樣污穢,以為老師與學生的身體接觸就一定會涉及性?就因為怪獸家長的無理取鬧,將一個關心學生的好老師看成罪犯,間接將她逼死了。
電影的結尾,Bachir Lazhar擁抱了Alice,這是一個Happy Ending,還是另一個「老師之死」的開端呢?
相關文章:
怪獸父母要港孩贏在起跑線上
在香港,教書是對教師的一種酷刑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