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可能透露部分劇情
人生所追求的是甚麼?Sofia Coppola用最簡單的畫面,組成最簡單的故事,說出最簡單的道理,以最簡單的方式解答了這個問題。
故事的主角Johnny是一位頗有名氣的演員,除了工作,每天的生活就是去party、飲酒、溝女,他又十分富有,能夠買一輛黑色Ferrari360...這種生活是很多人都夢寐以求的,但活在其中的Johnny卻毫不快樂,半應酬的去party,出錢請人給他跳鋼管舞,自己卻看得昏昏欲睡,駕駛著360卻在荒地上打圈,而最常做的事就是在自己的房間裡飲酒、食煙和發呆。縱然擁有富足的物質生活,他的心靈是空虛的、失落的,每天做著的事情不知道為何而做,無論做甚麼都不能令自己快樂,在物質享受面前,找不到生命的意義。
後來,女兒的母親沒有原因的說要離開一下,剩下女兒Cleo讓Johnny照顧。在過去的十一年裡都沒有好好跟女兒相處過的Johnny對女兒的事情一無所知,但過了不久,他就跟女兒打成一片了。由於要照顧女兒,Johnny就不能再去party、玩女人,反而變成了與女兒在房間玩啤牌、與女兒打機、與女兒一齊在泳池邊曬太陽。跟女兒做著這些他以前從來沒有機會做的事,Johnny比以前快樂多了。最後,Johnny駕著360到荒地上,走下車,離開了。
「放下」,人人都明白的簡單道理,卻沒有多少人做得到。Sofia將這個道理向觀眾重新訴說一次,以Johnny的故事告訴人們,金錢名利不能帶來快樂,只有「放下」一切才可以,只要與家人在一起,即使只是做著最簡單的事,甚至只是待在一起,就已經能夠帶來無比快樂。
其實,我覺得電影沒有明確的主線故事,而只有情節,電影只是把一堆零碎的情節放在一起。不過,這種手法卻帶來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讓觀眾感受到Johnny的生活的失落感。Johnny的生活就如這些零碎的情節一樣,零零碎碎的,所做的事沒甚麼特別的意義,事件與事件之間也沒有甚麼特別的關係,做一切的事的目的也不過是把事情做完而已。雖然說零碎的情節有效地營造出失落的感覺,但有些情節我覺得是過份零碎了。就如母親說要離開一下,但並沒有交代原因,甚至母親這個角色都甚少出現在鏡頭前。我認為「母親離開」是象徵離婚,但電影並沒有明確的交代,如果此段能夠清楚一點會更好。
使用「演員」作為主角這種題材曾經在《Lost in Translation》中使用過,這不免讓人把兩部電影互相比較。我認為兩部電影各有各好,《Lost in Translation》的故事比《Somewhere》好,但手法和技巧則不及《Somewhere》。比較兩部電影,可以明顯的看到,Sofia的手法和技巧都在《Somewhere》中有所提升。若使用《Somewhere》的技巧和手法來演繹《Lost in Translation》將會非常完美。然而,整體來說,《Lost in Translation》始終比《Somewhere》為佳。
電影使用了大量長鏡頭,而幾乎沒有用過不同角度的散鏡。長鏡頭更是刻意固定不動,不追蹤人物的動態,即使人物走出了畫面之外,鏡頭也始終不動。不像一般的電影,當人物的身體某些部分離開了畫面,鏡頭就會遷就人物,出現向左向右的些微移動,務求在任何時候,「整個人物」(包括人物的每一條頭髮和手指甲)都包含在畫面之中。這種處理手法能夠捕捉人物的所有動態,但又造成了畫面上的瑕疵。Sofia使用固定的長鏡頭,予人平實,不刻意賣弄畫面技巧的感覺,但事實上,這才是最高的技巧,而她卻不需要賣弄,她輕而易舉、得心應手的就運用了這些技巧。同時,這種鏡頭非常配合電影的情節,充分的帶出了Johnny的生活的失落感。其中有一幕,Johnny在房間裡,坐在沙發上,漫無目的飲酒、食煙和把玩桌上的生果,一段固定的長鏡頭就說出了Johnny空虛的感覺。
電影設定Johnny的孩子是女兒而非兒子,我認為這是有特別的原因的。在與女兒一同生活之前,Johnny的生活中的女人儘是些跳鋼管舞給他看、跟他上床的女人,之後他跟女兒一起,我認為這象徵著「女人不只是這樣」的意思。若設定為兒子,就沒有這種暗示了。
最開頭的一幕,Johnny駕駛著他的F360在荒地上不停打圈,我沒有數他轉了多少個圈,雖然我明白到這是營造失落感的重要元素,但我對此也感到有點不耐煩,幸好他「適可而止」,終於停下了,我還以為他會轉足100分鐘...有一幕Johnny因拍電影的需要,要造一個面具,說要把那些不知名的物質固定在面上40分鐘,幸好沒有把整整40分鐘拍下來...電影還有一個笑位,順便寫下來,Johnny出席記者招待會,冷不防被記者問及一個極度尷尬的問題:「Who is Johnny Macro?」(「Me!」我還以為他會這樣回答...)
我認為電影應該名為《Everywhere》,因為失落的人到處都是。
0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