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9日

《誰調換了我的父親》




血緣,還是六年的親情?

調換了嬰兒的醫療事故曾多次成為香港的頭條新聞,讓人們知道了這般超現實的情節原來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關於血緣與養育的嚴肅議題,交到是枝裕和的手上,變成了窩心,卻又不失幽默的電影。

電影講述野野宮家的孩子慶多和齋木家的孩子疏晴在出生時被調換了。兩個家庭都在認為孩子是自己親生的情況下過了六年,怎料醫院的一通電話就把這種安穩摧毀了。雙方得知孩子不是親生的之後,在交換與否之間猶疑不決,後來嘗試交換孩子來生活,卻不如想像中如意。兩個家庭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要嚴格遵從父親的野野宮家和待孩子如朋友的齋木家,兩個孩子都無法習慣對方的生活方式。

《誰》探討血緣與養育的關係,無可否認,「Like father, like son」,遺傳基因會在很大程度上讓孩子長得像父母,但教養的影響會否更大?導演的答案是肯定的。良多長期不在慶多的身邊,每天就只有母親綠照顧他,使慶多養成了不愛鬥爭的性格;經常在疏晴身邊的雄大讓孩子變得活潑好動。很明顯,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才是塑造孩子個性的最重要因素。

片名《誰調換了我的父親》由孩子的角度出發,提醒觀眾,調換了孩子是一體兩面的,在兩位父親的孩子被調換和他們交換自己的孩子的同時,兩個孩子的父親都被交換了。大人很多時候都有意無意地以自己的角度出發,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想法,沒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就擅自作決定。

電影到了中段就開估了片名的答案—護士。護士的告白看似無故加入了懸疑和犯罪的元素,突然轉移了故事的重心,但到了良多去找那位護士時,護士的兒子的話「當然關我事,她是我的媽媽」讓良多明白到他就是慶多的父親,血緣根本不重要。

拍攝紀錄片出身的是枝裕和在《誰》中使用了彷紀錄片的拍攝方式,沒有精準的場面調度,沒有華麗的燈光和畫面構圖(甚至可以說是錯誤的),這些手法的目的都是為了造出「寫實」的感覺。然而筆者的觀感卻是「刻意地不刻意」,一切的寫實其實都是刻意營造出來,極端的寫實主義似乎變成了形式主義。

《誰》的情感很淡,沒有高潮起伏,沒有煽情,不會使人感動落淚,就只是紀錄兩個家庭有點特別的生活而已。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