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3日

我會說英文,我好勁

        香港人自幼就同時接受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教育,剛剛抄完中文生字,轉個頭又在寫copybook。有人說小孩子的記憶力最佳,學習能力最高,在這個時候讓小孩子學習母語以外的語言,而這語言更是公認的國際語言,對孩子的將來發展有幫助。這或許是事實,不過,這種怪異的教育又造就了一個奇怪、荒謬、使人哭笑不得的社會現象—中英夾雜,甚至可以說,一種新的語言隨之而產生。

        學歷愈高,職位愈高的人愈容易成為這個現象的一分子。與這些人對話,不論你說的是中文還是英文,他們都必定會以中文混合著英文回應你。「吃飯了沒有?」「Well,剛剛吃完。」「明天有空嗎?」「You know,我明天要去...」這種人說出的每一句話,或多或少都會夾雜著幾個英文字。如果說,因為不知道一些深奧的學術性專有名詞的中文,或使用英文表達某概念會使對方更容易理解(若你選擇以「超文件標示語言」來表達HTML,即使非常熟識電腦的人都會一頭霧水),所以才在中文對話中加插少量英文,這是沒有問題的,可以接受的。

        但事實是,那些夾雜在中文句子裡的英文字幾乎全都是可有可無,沒特別意義的。上面例子中的「Well」和「You know」是無需要存在的,沒有了這兩個字,對整句說話的意思以及所傳遞出去的訊息都不會造成任何影響,頂多是使句子變得更精簡(這不是更好嗎)。說得難聽一點,就是多餘。

        為何使用中文作溝通語言的香港人要經常把英文掛在口邊?我認為這是一種炫耀的方式。相比起中文,現代的香港人都覺得英文是比較高級的。這種人運用著中英夾雜的句子回答對方時,彷彿就是向對方宣示「我的英文程度很好」、「我很高級」。這種人都以為在句子中加插一兩個英文字就能夠使對方更尊重自己,提升自己在對方眼中的形象,甚至使自己變得高人一等,真是非常幼稚。曾聽說,有人在面試時中英夾雜的回答問題,還要以為這樣做會使考官覺得自己「好勁」。

        事實是,中英夾雜的說話非但不會為說話者帶來任何正面影響,反而會使說話者遭受鄙視。聽在別人耳裡,說話中英夾雜的人不是「英文程度特別好」,而是「中英文程度都差」,給人「不能好好運用中文」和「不能好好運用英文」的感覺。總之,中英夾雜給人的印象必定是負面的,即使那是上面所說可以接受的情況也是一樣。

        把兩種語言混著來使用是非常罕見奇怪的事情,除了香港,我不曾聽聞過別的地方的人會這樣做。歐美國家的人可能同時懂得英文、法文、意大利文,但他們只會在一句說話中使用其中一種語言,你何曾聽過有人在英文句子裡夾雜著幾個意大利文。

        也許並非所有說話中英夾雜的人都是想告訴世界自己「英文好勁」,可能有些人是自小就習慣了,已經改不掉了。自幼稚園開始,香港人就同時學習著中文和英文,上完中文課立即又要上英文課,學生都把兩種語言混淆了。甚至連教師說話都是中英夾雜的,耳染目濡下,學生都被逼的染上了說話中英夾雜的「癮」。

        最根本的原因應該是香港的教育制度將中文和英文同時納入正規課程之中。中文和英文本來就是兩種差異極大的語言。中文是方塊字,英文是拼音字。中文的動詞沒有時態,英文的verbs卻有多種tense。中文句子中的詞序又與英文的幾乎完全相反。就因為這些分別,同時學習中文和英文是十分困難的事(我想,唯獨中國人才能夠做得到),在學習過程中把兩種語言混合混淆了是可以理解的事。

        沒錯,歐美國家也有很多人同時學習著多種語言,但他們所學的簡單太多了,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全都是從拉丁文發展出來的,各種語言在文法時態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且它們全都是拼音字,同時學習的難道絕對比同時學習中英文低得多。

        香港人說話中英夾雜的現象是是沒有可能改善的了,人們的說話中只會愈來愈多英文字。到最後,隨著香港人輕視中文,情況也許會變成英中夾雜—英文裡夾雜中文,光是想已經覺得很可笑了。


0 留言:

發佈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