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4日

「我就在這裡。」—《星之聲》

本文可能透露部分劇情



        怎樣使一個沒有戀愛經驗的人為愛情故事而感動?《星之聲》作了一個最佳的示範。

        不論是甚麼愛情片,喜劇收場也好,悲劇收場也好,女朋左患癌死了也好,都從來沒有使我感動過,但《星之聲》在短短的二十四分鐘裡就感動了我。

        片中的男女主角,被世界分隔開了,不僅在空間上被分隔,更在時間上被分隔。被分隔的兩人,互相構通就只能依靠只有文字的手機短訊,又由於時空巨大的隔胲,在宇宙的美加子要傳送一個短訊到地球,就需要超過八年的時間,十五歲的美加子所寫的短訊,阿昇收到的時間就已經是二十四歲。

        這樣的話,短訊的對象就已經徹底地改變,對十五歲的美加子來說,二十四歲的阿昇是她從未見過,不能想像的存在,跟她所認識的十五歲的阿昇在根本上就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個人。但她卻仍然用著需要極長時間才能傳遞到的手機短訊來維繫兩人的關係,成功與否並不重要,重點是她在努力的嘗試,美加子清楚知道短訊傳送到阿昇所需的時間之久跟傳送不到沒有很大分別,同時阿昇亦了解到下一封短訊將會在八年後才有機會收到,而在這八年間他也逐漸的忘記這件事,但在收到八年前所寄出的短訊的一刻,他就完全記起了。

        八年間完全沒有接觸過對方,沒有見過對方的樣子,沒有聽過對方的聲音,甚至沒有看到對方所輸入的文字,他們被世界完全地分隔開了,他們幾乎可以說是居住在兩個截然不同,只有無線電訊號連繫著的世界,在某程度上,對雙方而言,對方都可以算是不存在了,為何他們仍然能夠記住對方,仍然能夠保持對對方的感情?看到這裡,那種起雞皮般的感動就襲來了。

        「我就在這裡。」

        被「永遠」所分隔的戀人,想傳達給對方的,就只有這一句而已。




        一般來說,小說、電影裡所描述的未來世界通常都是科技發達的,《星之聲》的故事設定在未來,但卻是一個「科技倒退」的世界,運輸所使用的是鐵路,人們所使用的手機根本就是90年代最舊的款式,唯一符合未來世界科技發達的不明文規定的是航天科技,人類已經有能力在宇宙間穿梭。從這一角度看,《星之聲》其實是一篇現代寓言。

        《星之聲》在2003年完成,當年人們所使用的手機就跟片中主角所用的一樣,但故事卻設定在2047年,而人們卻仍然在用這些「古代」手機,代表著在這44年間,「人」都沒有進步過,在某程度上,這可以算是一種退步。

        片中的兩名主角,除了開頭踏單車的一段有直接對話過之外,他們在其餘的時間都是孤獨一人的。阿昇作為一個學生,身邊理應會有很多朋友,即使把他設定成無朋友的人,也至少應該有同學,但唯一出現過在阿昇身邊的就只有作為美加子代替品的女朋友,但她也只出現了短短的一秒,甚至連樣子也看不見。而美加子所搭乘的航天船隊,據美加子所說,有超過一千人,但在任何時間,她都是孤獨一人,即使長時間留在駕駛艙,以那些發達的科技,機體之間的構通絕對是可行的,但美加子不僅從來沒有接觸過其他人,更沒有跟任何人說過一句話。

        科技沒有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科技的發達—航天科技的發達,甚至增大了這一個距離。就因為搭乘了航天船隊,美加子與阿昇之間的距離愈來愈大,美加子更以「永遠」來形容這一個距離。其餘的科技也沒有幫助縮助這個距離,手機短訊一方面需要極長的時間才能傳送到,另一方面只有文字,人與人的構通是否只需要文字就可以呢?可能在美加子和阿昇之間是可以的,但在現實生活裡又可以嗎?

        不論從任何一個角度看,《星之聲》都是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甚至超越他之後的兩齣長片。另一美中不足的是新海誠的作畫崩壞。無可否認,新海誠所畫的靜物,尤其是天空,都是絕頂美麗的。但相比之下,新海誠在人物的畫功方面嚴重不足,已經到了礙眼的程度,然而,這些相對地醜陋的人物並未有破壞故事的感動。不過,若新海誠能夠改進一下畫人物的畫功,這將會是一齣完美的動畫電影。



相關文章:
《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秒速五厘米》
過去現在未來—新海誠愛情悲劇三部曲



0 留言:

發佈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