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5日

同性戀不是罪—《Prayers for Bobby》

本文可能透露部分劇情,但請繼續閱讀



        排斥同性戀者的異性戀者,請想像一下,你是一個同性戀者,正在被人排斥,你會有甚麼感受?我不期待會有任何答案,因為我知道,你們絕對無法想像得到,因為你們在認真思考同性戀的問題前,就已經下了「同性戀是罪」的結論,你們甚至認為「同性戀不是人」。那麼,如果這個世界,同性戀才是正常,異性戀才是變態,你們這些自認為「正常」的人又會有甚麼感覺?

        在同性戀的問題上下定論之前,所有人都應該思考以下這個問題,為何異性戀就是正常,同性戀就是變態?

        我不知道你會對此提出任何解答,但不論你的答案是甚麼,只要你打算回答這個問題,其實你已經暗中認同了這句說話。我想大部分人都是認同這句說話的,但沒有人能夠為他的答案提出有說服力的說明。人們都不經思考,就直覺的認同這句「歪理」,我認為這是因為「少數服從多數」,社會上大部分人都是異性戀,而大部分人都做的事就是正確的,所以異性戀就是正常,至於與異性戀不同的其他性取向,包括同性戀,由於非異性戀者只佔少數,所以就是變態。又因為非異性戀者只佔少數,他們也就沒有足夠的力量反對大部分異性戀者所作的結論,於是只好屈服,逃避著「正常人」的目光繼續生活。

        讓我在這裡寫一下我認為的同性戀的成因。根據我對人的詮釋,人仍是胚胎的時候,腦部尚未完全發展,因此也未能實行大腦的作用—連接肉體與精神。故此,肉體與精神分開發展,一般情況下,在性別和性取向方面,肉體與精神應朝向同一方向發展的,亦即是說,一般人都是喜歡異性的。但由於沒有大腦的功能的輔助,肉體和精神的發展不能互相牽制,不能確保兩者的發展方向相同,在某些情況下,肉體與精神朝向不同甚至相反的方向發展,造成了生理男性喜歡男性的情況,也就是同性戀。

        就如前文所述,異性戀者排斥同性戀者,是因為兩者的性取向不同,雙方都無法理解對方的性取向,從而對對方的「變態」性取向產生恐懼。然後,「多數」的恐懼打敗了「少數」的恐懼,多數的異性戀者就名正言順的成為了正常、合符常理的一群,少數的同性戀者更被異性戀者用作「異性戀才是正常」的反證。

        事實上,沒有同性戀者是「想」成為同性戀者的。人們從小就被灌輸「同性戀是變態」的歪理,在社會上也看得到同性戀者遭受壓逼的情況,在瞭解到同性戀者會遭受到嚴重的排斥後,你認為會有人自願的加入受排斥的一分子嗎?就算說想要幫助同性戀者,也不需要自己變成同性戀者呀。再說,一個原是異性戀的人,不會無緣無故,純粹因為「想」就會變成同性戀者的(正如認為榴槤是臭的人,不會突然愛上吃榴槤)。

        由於社會都已經認定了「同性戀是變態」,不但異性戀者不會變成同性戀者,就連同性戀者也不想自己是同性戀者,因為他們清楚的知道,作為一個同性戀者,就必然會受社會壓逼、排斥。在一個異性戀的社會(世界)裡,沒有人會想/願意成為同性戀者的。

        同性戀者何嘗不希望自己是「正常」的異性戀者,這樣他們就能夠輕鬆的、平凡的、不需要再受壓逼的生活下去,而事實是,他們無能為力。他們心裡是喜歡同性的,儘管他們不停催眠自己「我喜歡異性」,事實也不會有任何改變,他們始終都無法違背自己。正如對一個異性戀者說「你以後不准喜歡異性,只能喜歡同性」,難道他從此就變成同性戀者嗎?其實同性戀者都想「變成」「正常」的異性戀者,但這個「變成」的意思並不是「由同性戀變成異性戀」,而是「從一開始就是異性戀」,不過,這只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妄想罷了。

        《Prayers for Bobby》所講述的不單是同性戀者的故事,更多的是人們經常忽略的,甚至連同性戀者自己都會忽略的事—需要改變的不是同性戀者,而是同性戀者身邊的人。

        Bobby向家人出櫃的時候,家人的反應當然不是關心,但也不是一般人會有的驚慌,虔誠的基督徒母親馬上想到的是「同性戀是罪」。由於Bobby生於基督教家庭,這種反應其實不難理解,甚至這種反應才是「適當」。基於宗教的理由,Bobby的母親不停強調同性戀是罪,所以Bobby有罪,之後Bobby的家人就無間斷的輪流用各種方法務求「治癒」Bobby。我從電影裡看到的,家人所關心的不是Bobby,而是Bobby的「罪」,他們擔心的不是「Bobby有罪」這件事,而是「這個家裡有人有罪」這回事,他們由始至終所重視的都只是自己。他們想,如果有罪的不是我,不是我的家人,那就不關我事了,奈何那是自己的兒子。

        後來Bobby跳橋自殺了。我認為他不是因為受不住社會壓力而自殺的,而是因為連最親近的人也不接受他。在同性戀的問題上,相比起周圍的人,Bobby的母親其實是反對得最厲害的人。Bobby的母親在Bobby死後遇到一位牧師,告訴了她其實同性戀不是罪,聖經並沒有這樣說(這不是虛構的,電影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成的)。最後Bobby的母親對兒子的死釋懷了,更參加了支持同性戀者的活動。

        電影的結局很美好,但現實世界又有多少個這樣的故事呢(雖然電影根據真實故事改編,這真實故事也不過是個別事件)。對於同性戀者來說,社會的壓力受得住,但家人的壓力就受不住了。家人可以說是最後的防線,若連家人也不接受同性戀者,這個世界就不會有人接受他們了。就因為信得過家人,Bobby才會出櫃,想不到反對得最強烈的就是母親,這是多麼悲慘的事呀。母親「好心做壞事」的行動,彷彿就在對Bobby說「同性戀是罪,你有兩個選擇,一變回異性戀,二去死」。

        不只是同性戀者,更包括一切「不正常」的人,他們最需要亦唯一需要的是身邊的人的支持,而支持的方法不是「去掉他的罪」,而是「接納他的不同」。同性戀不是罪,同性戀者也不是不正常,他們是正常不過的人,最不正常的其實是患上了恐同症、驚惶失措地排斥同性戀者的人。同性戀者不需要作任何改變,要改變的其實是不接受同性戀者的人。







相關文章:
性別不只男和女
談同性戀

0 留言:

發佈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