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0日

校學

        以為我寫錯了字?不!不知道這是甚麼?沒可能!這不就是所有學生和曾經是學生的人都非常熟識的「學校」嗎。「校學」是本未倒置的學校的意思,也就是現在的學校的真面目。

        學校的目標應是教育人,向學生灌輸有用的知識,使學生能夠適應社會的生活。但現在的學校卻是一個強逼學生做不想做,不懂做、不需要做的事的地方。

        新學制多了一樣叫OLE的東西,要求學生做義工,但有多少學生是懷著「做義工」的心情去做義工呢,由於做義工不過是換取分數的一種手段,所以我想大部分學生都是懷著「做功課」或「去考試」的心情的。簡言之,學生都「唔想做」。有老師計劃帶學生去老人院做OLE,打電話去老人院預約,職員回覆說幾個月內的預滿已滿,而且全是以「學生做義工」為名義的。換句話說,老人院的公公婆婆每天都要「幫」學生做功課。究竟做義工的是學生還是老人家?

        也許OLE遠了一點,說一些近一點的,學校所教的有多少是真正有用,能夠幫助學生生活在社會裡的呢?我認為除了小學教育以外,中學教育大學教育以至其他類似的或更高級的教育都不能達到此目的,都是「沒有需要」的。甚至可以說,小學教育以外的「教育」都不是教育,這種「教育」根本與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馳。

        小學所教的都是一些生活必需的技能,中英文是溝通所必需的;基本的數學使學生在買東西時不致被騙;常識更是「常人應該有的知識」。與小學教育相反,中學所教的都是些不切實際的的東西。中文要學文言文,學生根本沒有機會用到;英文教一些可有可無的複雜grammar,和一些連native speaker都不會用的艱澀字句;數學相比起小學的數學,可以說是純數,計的不再是蘋果幾錢一個,而是用equation畫一條graph,我實在想不通畫完有何用;理科所教的也沒有用,難道叫學生自己在家中做實驗,有危險性的不能做,做無危險性的則會被父母罵:「有時間玩做乜唔去溫書」;文科要背的歷史文學,又背來幹啥...總之,中學所教的都是「唔識唔洗死」的,而且對學生生活在社會裡沒有幫助。大學教育更甚,不要說「讀大學有好工有前途」,那個找不到工作的碩士生就是一個很好的反例,給學生一個碩士名銜原來會令學生找不到工作,這根本就是妨礙學生在社會上生活。

        學校原是以教育為目的的地方,學校所做的事理應從學生的利益出發,做一切的事都應是以「教好學生」為目標的。但事實是,學校以形象為優先,做一切的事都為提升學校形象,做一切的事都是為多取幾個A、多贏幾個獎,以提高學校的排名為目標。如果學校真的是想「教好學生」,就不會要學生操練pastpaper、背答案、寫範文、訓練學生考公開試,這些東西不能「教好學生」,卻可以換來一堆分數,提升學校形象,進而吸引更多「好學生」入讀,然後再訓練新入學的「好學生」,「惡性」循環。

        判斷一間學校的好壞,不是以能否「教好學生」為標準,反而學校是band幾,學校的學生考到多少個A、贏得多少個獎才是。簡言之,學校的好壞是由學生的好壞決定的。教育並不是一堆數字就能夠清楚表述的,但不論是學校本身還是社會,都以量化的方式去看待學校。一間學校是好是壞,不是單靠一堆數據就能決定的,我認為教師的質素才是最有效的證據,band1的學校可以有很差的老師,band3的學校也可以有很好的老師。只要老師是好的,學校是band幾又有何關係;老師是差的,學校不論是band幾也是差的。

        「有教無類」,幾乎所有學校都不知道這是甚麼。不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要入學就先要通過面試。如果問學校為何要面試,得到的答案應是「評估本校是否適合學生就讀」,而事實上,面試的目的其實是「評估學生應否入讀本校」,前者以學生作為出發點,而後者則從學校的角度出發。學校要學生面試,就是藉此評估學生的質素,給每一個學生打一個分數,最後從眾多面試的學生中選出分數最高的幾個,讓他們入讀本校。亦即是說,學生能否入讀,是由成績、面試表現決定,而非學生的需要和興趣。

        除了特殊學校之外,沒有一間學校是「有教無類」的,管你是否適合就讀,你沒有足夠的分數就不能讀。學校其實視「教育」為一項「投資」,而要投資得到回報,就必須投資在有價值的學生身上,有價值的學生也就是「好學生」、「高分的學生」、「贏比賽的學生」。學校都想得到最大的回報,所以都希望自己的學生全是「好學生」。學校覺得,如果投資在「壞學生」身上,不但不會有回報,甚至會得不償失。而要確保自己的學生全都是「好學生」,就要從學生入讀之前著手—以面試的方式篩走「壞學生」,只讓「好學生」入讀。在學校眼中,「好學生」永遠是「好學生」,「壞學生」永遠是「壞學生」,學校從來沒有想過要把「壞學生」教導成「好學生」,而只希望學生本來就是好的。如果學校是「有教無類」的,就不應該有面試,而要讓所有想入讀的學生入讀,不管學生是好的還是壞的。

        學校乾脆去註冊成有限公司,去上市好了。現在的學校根本就是一間一間的商業機構,只從學校的利益出發,從來沒有對學生進行真正的教育,就連有心作育英才、有教無類的老師也被逼要低頭...

        點解學校會變成咁?







相關文章:
沒有學校,只有學店
在香港,教育子女是對家長的一種酷刑
在香港,教書是對教師的一種酷刑
在香港,讀書是對學生的一種酷刑

1 則留言:

  1. 除OLE做義工的部分外,其他不敢苟同
    如果你說中學所教的都是些不切實際的的東西,請問應如學習?甚麼才是「實際」的學習?中學一直所學定,只是為日後生活作準備。學習文言文是為欣賞作者對文字應用的手法,文言文最大特色是「精簡」,除非你不說話,否則我看不見學文言文的壞處。
    至於英文,課堂的英文學習,其實不太著重所謂「可有可無的複雜grammar,和一些連native speaker都不會用的艱澀字句」,否則考試中考評局就不會說「不要求考生背誦句子,亂用生字」。反之,學習的根本是為平日生活所用的,至少我是如此。
    數學科用equation畫一條graph?你看報章雜誌上的圖表數據、每年七一遊行人數的統計、每年中秋佳節各家各戶吃月餅的數量,哪項不是由方程計算?哪項不需畫graph?
    理科的更加可笑,中學phy chem bio所學的,只是無垠學海中的一小部分。誰知道你日後會否當醫生、研究員、工程師、物理治療師、護士、學者、視光師、科學家、考古學家、天文學家?這些只屬基礎教育的一部分,中學不學,應何時學?
    請問中學學習應如何是好?
    至於你說碩士名銜的中大生,請看清是一個所謂的「反例」,還是「例外」?如果「給學生一個碩士名銜原來會令學生找不到工作」,那麼全港的碩士生也要為自己的工作擔憂。
    BAND幾,小弟認為只屬於對學生能力差別的分界而已,在面試過後,能力較高的學校能教導能力教強的學生,能力較遜色的學校協助能力教弱的學生,此舉有何不妥?
    相反,若不管學生能力差異,便隨機分配到不同學校,那麼如何能協助學生攀登高峰,如何幫助學生走出谷底?這樣顧此失彼,對學生又是好事?
    如果你說學校已本未例置,不如問「點解學生會變成咁?」

    回覆刪除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