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1日

在香港,教育子女是對家長的一種酷刑

        相比起學生和教師,家長與教育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這並不代表家長就不受教育所折磨。養育子女很難,但教育子女就更難,不只需要花費金錢,更要花費大量時間和心力,親自參與其中才能把孩子教好。有時候,父母所付出的代價甚至比孩子更多。

        有很多父母本來堅決不做怪獸,但在社會壓力的壓逼之下,最後都怪獸化了。他們的嘴巴說著要孩子有快樂童年,身體卻推著孩子進興趣班教室。做父母的其實也很痛苦,即使他們不要求孩子贏在起路線上,但當其他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相對地,他們的孩子一開始就輸了,他們的怪獸行為其實只為求孩子不要在開始之前就輸。

        以前的父母「希望」孩子學業成績好,因為好的學歷能夠為孩子帶來較好的工作、較好的生活,而現代的父母「要求」孩子學業成績非常好,因為沒有好的學歷,不但只能得到較差的工作,甚至連工作出得不到。於是,為了「多一分得一分」,孩子天天都上補習班了。這不但消耗掉金錢,更消耗掉原本用來親子溝通、親子活動的時間。要孩子成績變好,代價就是親子關係變差。

        一般所謂的親子活動應該是父母帶孩子出外遊玩、陪孩子踢球、陪孩子閱讀,絕不應與功課考試扯上關係。但事實是,現代的親子活動已經變成了父母跟(監督)孩子一起做功課、一起準備考試。


        很多香港的家庭,父母兩人都需外出工作,每天回到家已經晚上八時(甚至更晚),吃過晚飯後馬上做的事是檢查孩子的功課,發現做錯或漏做的部分就督促孩子完成。而完成的時候都已經十時了,這個時候父母就會以「快D訓,唔係聽朝番學無精神」(題外話,番學無精神更好呢)來催促孩子上牀睡覺。這種生活裡並沒有親子溝通的時間,或是做功課才是新一代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法。

        臨近考試,父母都會於一星期(或更多)前向公司請大假。若父母請大假是為了花更多時間在孩子身上,陪伴孩子成長,為孩子製造快樂的童年回憶,那真是太好了。但現實是父母整個星期留在家裡督促孩子溫習,當孩子溫習完一科,家長就為孩子送上補充練習作為「獎勵」。有時,我去學校的途中,會聽到父母對孩子說「考試果陣寫字寫清楚D」「有時間就check卷」「記住複數」,或是跟孩子串英文生字,用盡一分一秒跟孩子溫習。有時候,我會想「究竟是孩子考試還是家長考試」,父母比親身考試的孩子更為緊張,這可能是因為孩子還未懂得緊張,還未知道考試的重要,所以要父母「代為」緊張。

        功課考試學業成績這些東西真是這麼重要嗎?要比親子關係更為重要嗎?我想,應該有很多父母都會覺得親子關係是比較重要的,但無奈地,「為了孩子的將來」不惜把親子關係犧牲掉。但是,若親子關係極差,將來孩子有美好的生活又如何?無論如何,父母都自願的、被逼的花費/浪費了珍惜的親子時間在學業成績之上了。

        有些家庭更多了一重難關—送孩子出國讀書。送孩子到外國留學,的而且確可以讓孩子見識一下世界,老土的說就是「增廣見聞,大開眼界」。但要送孩子出國,父母要付上沉重的金錢代價,對富裕的家庭和享有津貼的政府高官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問題,但對中產或是草根階層的家庭就可能難以負擔。有些家庭的解決方法是放棄讓孩子留學,另一些家庭的卻選擇「死慳死抵」都要讓孩子留學。不惜負上各種各樣沉重的代價,為人父母的只不過是希望孩子將來能過更好的生活罷了。

        教育不只是學生和教師的事,更是家長的事。為了孩子的教育,為了讓孩子能夠升學,為了讓孩子的試卷多一分,父母可以付上一切代價,使出一切的手段。讓父母在「孩子的試卷多一分」和「自己吃飽」之間作選擇,我想很多父母都會選擇前者。

        家長著重教育的程度甚至比學生和教師更甚,所以家長所受的教育的折磨不比學生和教師少,甚至家長才是教育的最大受害者。



相關文章:
在香港,讀書是對 學生的一種酷刑 
在香港,教書是對 教師的一種酷刑

0 留言:

發佈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